返回
菲侨商

王勇:三思而后成诗

2022-08-05 08:14:53

文/王勇(蕉椰)


朋友知道、也读过我在各种载体上推荐的国内外诗人诗作,好奇地问:「现在还有人读诗吗 ? 」我的回答是坚定的,古往今来最让人朗朗上口的不是散文或小说,而是诗。诗,一直都在 ; 读诗的人,也一直都在。


今天我荐读陕西诗人长安肆少的〈窗〉:「油灯燃尽,整个世界就黑了下来/即使是歌乐山闪耀的刺刀,更远处繁华的磁器口/所谓自由,不过是推开头顶铁窗/让身体跟随眼睛,穿梭于烟火人间/宽,或窄//1949年,10月/一根根手指抠向坚硬墙壁。画出/一扇最美的窗」。诗写那些被囚禁的革命者关在铁窗里,用手指抠向坚硬的墙,画出一扇窗,表达出对光明、自由的响往。


晋江诗人林娜发表在《撇》诗刊的〈煎鱼〉写得意境幽远:「把黄昏沉浸在暮色中/油温升腾起的白烟,模糊了街灯/远山的薄雾,迎合窗台上的韭菜花//横卧在蓝天下的小镇/众鸟安详,举起的手又突然放下/姜丝和柠檬,香气自己铺开//或许,明天/它们将成群游回大海」。此诗的诗题与诗句内容似无关联,而「它们将成群游回大海」显然是指鱼,连读多遍,觉得是诗人在「煎鱼」,只不过意象跳跃得比较大。


写诗往往会陷入两难境地,一边是知诗、懂诗之人对文字充满敬畏,一再地把语言锤炼到至精境界才会发表出来 ; 另一边是没有真正迈入诗殿堂的写诗人,自以为轻轻松松、随随便便把散文分行就成口水之流的「诗」。现如今,「口水诗」氾滥的惨况实与后者的祸端有关。其实,诗要怎么写是各人的自由,只不过草率之作自娱自乐无妨,若要公之于众则需三思而后行。


诗的尊荣仅从诗之一字由言寺两字组成即可知晓,诗是寺院中展示经典的语言,是非常虔诚的文字。在写诗的日常里观照自心,捕捉生活中的种种感触与观瞻,映现诗人对社会、对世事的表达 ! 诗,不会消失,凡有心动便生诗情。


(原载2022年8月5日菲律滨《世界日报》蕉椰杂谈专栏) 


Copyright @ 2010-2021
闽ICP备19016533号-1